陽春三月,正是野菜大量上市的季節。3月11日,記者走訪城區多家商超發現,菜攤上隨處可見香椿、花薺菜、麪條菜的身影,綠油油的野菜極富春天氣息,滿足市民們嚐鮮的味蕾。隨着野菜越來越受歡迎,有種植户專門在大棚內成規模種植野菜,增加收益,發展“野菜經濟”。
野菜上市豐富市民餐桌
3月11日,記者探訪市區多家大型商超及農貿市場,薺菜、麪條菜、苦菜等野菜在一眾蔬菜裏非常亮眼,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。
在澳德樂超市蔬菜區,銷售人員於顯眼位置擺出了野菜專區,四五種鮮嫩野菜堆在售貨架上,遠遠望去碧綠一片,不少人購買嚐鮮。野菜價格高低不一,田七2.98元/公斤,麪條菜9.36元/公斤,薺菜7.98元/公斤,香椿芽價格較高,每公斤達到39.8元。
在郭家庵便民市場,多家蔬菜店內售有野菜。薺菜、麪條菜、苦菊等在攤位上出現的頻率最高。記者詢問得知,這些野菜大多是從黑馬農貿市場批發而來,目前野菜銷量還不錯,按照品相不同,價格有高有低。
“目前市面在售的野菜大多是人工種植。”七裏莊便民市場經營蔬菜店的趙老闆告訴記者,種植的野菜葉片較為整齊肥大,從外觀上可以分辨出來。“有的市民會挑選野生薺菜,也有市民不在乎是否是野生,只為吃個新鮮。”
市民挖野菜品味老情懷
對於一些市民來説,採摘野菜是春季生活樂趣之一。每年早春,74歲的蔡阿姨都會約上幾位老姐妹結伴去挖野菜,德州經開區大雁島是她們常去的地點之一,周圍的荒地十分適宜野菜生長。
“野菜從小吃到大,雖然現在什麼菜都有,但這口味道還是忘不了。”蔡阿姨説,“這個時節,田間地頭的野菜長得正旺,帶上袋子,用手一拔,連小鏟子也用不着,一上午就能裝滿兩三個袋子。”
“野菜要挑着嫩一點的挖,這樣吃起來口感好一些。”馬齒莧是蔡阿姨最喜歡的野菜,用它來蒸包子味道鮮美。
蔡阿姨告訴記者,對她來説,挖野菜並不只是為一飽口福,而是樂在過程、樂在野趣,既能和自然親密接觸,又可以憶苦思甜,品味“老情懷”。
菜農種野菜市場前景廣闊
與挖野菜的市民不同,從事蔬菜種植20多年的張立富早就將目光放到野菜市場上。
3月11日,平原縣張華鎮姚莊村的蔬菜大棚裏,一壟壟整齊的薺菜、麪條菜鬱鬱葱葱,幾名工人正坐在馬紮上,手裏拿着小鏟子挖着野菜,統一裝袋後由貨車運走。“我種植薺菜和麪條菜已經有七八年時間了。”菜農張立富告訴記者,野菜種植方法簡單、收割時間快,最重要的原因是,市場上有需要,野菜行情好,受市民歡迎,不愁銷路。
冬天在地裏撒上花薺菜、麪條菜的種子,初春就能長出來。張立富告訴記者,為保證野菜的食用安全,種植時不施肥不打農藥,和野生野菜並沒有太大不同。但由於改善了土壤,長勢會比較好,葉片肥大,口感也更為柔和。
這些野菜一部分由收菜商到大棚收購,一部分被運送到黑馬農貿市場售賣。張立富介紹,每畝地可以生產薺菜或者麪條菜1000公斤左右,收入約4000元,除去人工費等費用,利潤還算可觀。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楚豔豔 攝影 胡兵